標題:「其他社會運動與同志運動的關係」 作者:POKI(poki1218@kimo.com.tw) POKI的前幾篇相關文章: 「同志選總統」 「同志運動與社會運動理論的辯證關係」 「動員結構與同志運動的關係」 「框架過程與同志運動的關係」 「經濟/社會/文化變遷與同志運動的關係」 請到這裡查詢: ★易達網義工為我們做的【同位素】資料庫(http://iwebs.edirect168.com/isotope/home.htm) 其他社會運動(包括國外同志運動、國內其他社會運動、以及國內反同志運動等)和同志運動之間的關係。首先,先來討論國外同志運動和本國同志運動的關係。
現在世界各國的同志運動既是國際性的運動,又是擁有國家特色的運動(Adam,Duyvendak,andKrouwel:1999a)。隨著科技的發展,人、物品、資訊等流通成本大幅降低,使得各國同志運動相互影響的情形增加,其中某些國家(例如美國)同志運動的發展經驗豐富,提供其他國家起步較慢的同志運動可以學習的例子;目前更有幾個國際性同志運動組織,其宗旨即是促進各國同志運動相互合作的機會。在這幾個因素影響之下,同志運動是國際性運動這個現象將更為明顯,但是這並不代表各國同志運動發展將趨向於一致;相反的,因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同,各國同志運動的發展同時又會呈現其國家特色(Plummer:1992)。
總之,要了解某個國家同志運動的發展,不能忽略了它與國外同志運動的相互影響。其次,同志運動與國內其他社會運動的關係也是值得注意的,這包括了相互學習、合作、競爭等。例如美國現代同志運動的興起受到六十年代社會運動風潮(包括黑人民權運動、反文化運動、女權運動等)很大的影響(Poindexter:1997)。討論同志運動與其他社會運動的關係,必須進一步分析這些關係實際運作的機制,以及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這些關係的發展。最後,同志運動的發展往往受到有組織反對者很大的影響。例如研究當前美國同志運動的發展,絕對不能忽視宗教右派(religionright)團體的影響;至於在其他國家保守的宗教團體也往往扮演著類似(但影響程度較輕微)的角色。因此,在討論同志運動與反同志運動之間的關係時,不能忽略前述文化因素(特別是指宗教)的影響。
對於其他社會運動與同志運動的關係有了以上基本認識之後,接下來我們要檢討某些學者對於同志運動研究成果中有關其他社會運動的部分,以期對它們之間的關係有更具體的認識。有些學者討論到第三世界國家同志運動與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同志運動的關係。西方國家同志運動的確對於第三世界國家同志運動有很大影響,這包括了提供可以學習的例子以及(有時)運動所需的資源(例如巴西的例子可見Green:1994)。但這並不表示西方國家同志運動的經驗可以全盤移植到第三世界國家,例如Ferguson研究發現美國同志運動的認同政治模式(公開現身以爭取同志的權益),並 不適合尼加拉瓜女同志的處境(Ferguson:1991);ManalansanIV對於所謂同志運動的全球化(或美國化)這樣的命題提出質疑(ManalansanIV:1995)。其次,我們可以注意同志運動和其他社會運動的關係,這包括了相互影響、合作、競爭等。影響的例子像是美國女同志女性主義,因為不滿於當時女性運動以及同志運動的框架而興起,這樣的歷史背景影響她們所創造的框架(Nogel:1981);美國同志運動的反暴力計劃其集體行動框架(collectiveactionframes)以及運動策略都是從女權運動中學習,但是忽略了原來女權運動很強調的性別因素(JennessandBroad:1994);美國愛滋病運動受到男 同志針對同志認同的去醫療化與醫學建制衝突的經驗,以及女同志與異性戀女性參與七十年代女性主義健康運動的經驗所影響(Epstein:1991)。合作的例子像是北美、澳洲、以及歐洲部分國家的工會開始爭取同志工人的權益,並與同志運動有了相互結盟、合作的經驗(Hunt:1999);加拿大大溫哥華區有些同志運動者,因為採取政治經濟觀點的運動框架,除了參與同志運動外,還會參與其他的社會運動(CarrollandRatner:1996a、1996b)。競爭的例子包括同志運動與其他社會運動的競爭、不同同志運動陣營之間的競爭、以及在單一同志運動陣營中的不同運動團體之間的競爭。例如美國女同志團體DOB以及它的刊物Ladder因為和當時較基進的同志運動、女權運動、以及女性主義刊物競爭而沒落(Esterberg:1994);美國五個同志運動組織為了避免彼此對於潛在支持者的直接競爭,而採取不同的議題利基(issueniches)(Haider-Markel:1997)。總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環境中,同志運動並不是唯一的行動者,我們必須將其他社會運動視為可能與同志運動互動的行動者,並且進一步從彼此之間的關係研究同志運動的發展。
結論
在這個部分,筆者將討論這篇論文內容的限制與未來可以改進的方向,以及修正後的分析架構對於台灣同志運動所可能產生的意義。首先,這篇論文關於各組因素與同志運動關係的討論,主要是以學者對於同志運動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在筆者所閱讀過的大多數相關文獻中,學者主要是把各組因素當作解釋項,同志運動當作被解釋項,因此較少分析同志運動對於各組因素的影響,這反映在筆者提出的分析架構針對這個部分的討論比較缺乏。相信這個問題會隨著世界各地同志運動的發展,以及更多學者願意投入研究同志運動的工作而改善。此外,這篇論文主要是提出討論某些類型同志運動時,可以運用的巨型分析架構,因此涵蓋的範圍相當大,文章篇幅與寫作時間的限制並不容許對於所涉及到範圍進行細緻的討論;或許日後可以將某組因素(甚至某組因素內的某些子議題)作為論文的題目,針對其與同志運動的關係進行更深入的討論。最後,筆者把從事同志運動研究(以 及同志研究),當作是參與同志運動的一種途徑;因此希望這篇論文所提出的分析架構,至少在兩方面對於台灣同志運動能有一些幫助:可以部分解釋台灣同志運動的出現、發展與影響,以及所面臨的困難與限制;可以引發一些台灣同志運動者對於未來努力方向的思考。至於是否有達到這兩個目的,這就需要靠每位讀者自己去做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