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說,先讀他們的來信, 然後,加入我們的討論吧!
■ 蛇在沙漠告訴小王子 .......
作者:小新
沒錯,網路確實讓同志的生活多樣化
選擇對象的管道也比以往豐富
但是 但是 這並不代表就能填補心靈的空間
我也不認為生活多采多姿 朋友一堆就是充實
有時那更是一種空虛的忙碌
記得蛇在沙漠曾告訴小王子的:有時候在人群中也很寂寞...
我想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無論是不是同志都能讓我們心中不寂寞空虛
倘若是同志又能交心 談一段穩定的感情
這樣的話我寧願少不用多
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當然我想你不會茍同吧
小新上
■ 離開聊天室後,大家竟講不出半句話 .....
作者:小三
你好,小熊.....
我感覺,
所有的人正被網路侷限到另一種更為狹隘的空間裡
1/8秒,或許是更為深沉的悲哀
為了生計和種種合理或不合理的理由,
大部分的人不得已選擇躲進都市叢林,
戴起偽善的面具禁錮自己的心靈,
然而需要被愛和擁抱的本能,
依舊無時無刻地徹底解放每個留連的遊魂。
每種族群都有他的因應之道,
記憶裡印象最為鮮明的代表就是PUB文化。
當INTERNET由美國蔓延到全世界的時候,
這種改良後的平面溝通模式正迅速地川透過一切舊思維舉止,
進入領導核心主導整個世代的行為風潮,
數字顯示,
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網、依賴網路、甚至受其影響
網路的好處說也說不完,
尤其對同志來說,
能輕易就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是件在幸福不過的事。
只是網路化的日益加深,
疏離和偽裝的本質也越是如影隨形。
在BBS有一狗票朋友,
在聊天室裡天南地北無所不談,
卻發現約出來見面後,
面對著另一個會呼吸有體溫活生生的人的時候。
竟然啞口無言場面尷尬至極,
彷彿,兩人只能用匿名存在於虛構的世界,
離開網路層層族群設定所提供的保護傘,
原本只是片面的影像和互動自動轉化成為具體的影像和互動,
讓兩人的落差一時調整不過來 ......
誠如你所言,『網路只是一個巨大的引子』
但是,我卻不是這麼樂觀的以為,
『他把許許多多原本要花費許多時間精力的試探減少了』
反而覺得我們得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先建立虛構的關係
(因為打的永遠比說的慢)
再經由現實情況的感覺、互動、篩選、吸引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發展,
再慢慢地建立傳統的人際關係--信任、尊重、了解、甚至是愛情。
在生活裡一直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過多的挫折讓我們以為在數位隱形世界裡找到了天堂,
卻發現我們到頭來還是得繞回原來的世界,
才能過回真正的自己,
這,就是我認為的更深沉的悲哀。
祝日安
小三
■ 社群、資本主義與「老大慢半拍」
作者:JerRong
敝人為貴電子報BBS張貼義工之一,
雖然敝人並非同志,
(將來不曉得,現在應該不是。)
但看完閣下的文章之後有些事想與閣下討論。
昨兒個看天馬茶房的時候,
片頭預告了一部西片--「老大慢半拍」(Flawless),
預告裡敘述勞勃迪尼洛是個反同志的警員,
後來搬到一棟同志大樓,
與同志們互不相往來,偶爾還叫囂一下。
後來勞勃迪尼洛中風,
開始與同志區的某扮裝皇后往來,
希望「她」教他唱歌。
後來同志大樓裡因黑道介入發生了槍擊案,
原來目標即是這位教勞勃迪尼洛唱歌的扮裝皇后,
結局即是中風的勞勃迪尼洛和這位扮裝皇后逃出某黑道的魔掌。
然後,今天敝人看到閣下的這篇文章。
不否認這社會反同志的群眾不小,
(家裡就有一位,不過那是因為他不了解,
他總是認為去看看心理醫生就會好。)
在這樣的社會壓迫下,同志們的孤獨感勢必存在,
目前身為異性戀的敝人開始想一個問題。
是否同志該融入異性戀的社群。
老實說,敝人並不認為人類該分群,
無論是分為男人女人,或是分為同性戀異性戀。
人類就是人類,
在這個是非模糊,性別只剩體能上的差異的世紀末,
世界應該是雙性戀的世界。
這樣誰要喜歡同性,誰要喜歡異性,
就不會受到排擠,橫豎都是正常的,無須側目的。
或許在目前的狀況下,
異性戀社群的包容力並不足以抹滅同志社群的孤獨感,
異性戀社群對同性戀社群的排擠力道仍歷歷在目,
以至於同性戀社群認為自己應該團結,
以集聚出一股可以與異性戀社群的排擠相抗衡的力量。
這是現實考量,而非搞鬥爭。
這樣說話又或許是站在一個異性戀社群坐大的立場。
或許異性戀社群該融入同性戀社群,
而非同性戀社群該融入異性戀社群。
總之,敝人想說的只是,
人類該強調個體的獨特性個別性,
而非集聚成幾群,
然後幾群開始為自己的利益展開爭奪。
文明進展到最後還是這種原始的樣子,
實令人痛心。
不過這是全世界的人類都該檢討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
而不只是異性戀社群或是同性戀社群的盲點。
敝人所言雜亂無章甚或出言不遜,
還望閣下見諒。
JerRong拜上
寫信給JerRong(chijung_chen@msg.pchome.edu.tw)
■ 教小熊怎麼從 接近權力中心 → 瓦解權力中心
作者:暮塵
小熊: 看了你的在網路中逐漸瓦解的同志孤獨感一文後 心中有些感觸有些看法 希望能和你分享 首先是 哇 你們這一輩的小朋友真是不簡單 年紀輕輕就能夠採取實際行動 為弱勢的自己發聲尋求認同 ( 這句話就暴露了我的年紀和性傾向 沒關係吧 ) 記得在研究所時 曾經擔任國科會研究助理幫教授蒐集資料 剛好我的教授是研究後殖民論述和女性主義 當時的計劃案是研究台灣各族群女性的作品 當然也包括原住民和同性戀的部分 剛接觸後殖民論述的我 總是很興奮的以為 各個時代都有它主流的意識型態 在當代的主流看法 再怎麼權威再怎麼威霸 到了下個時代可能就不管用了 特別是那幾年諾貝爾文學獎 總是頒給一些注重弱勢族群的作家 後殖民論述也正蓬勃地發展著 我想 這個世界就要不一樣了吧 大家應該可以接受不同於自己的個體吧 可是這些年下來 世界上弱勢的族群還是繼續弱勢 雖然拜後殖民之賜 他們有了發聲的管道 但這些弱勢族群所遭遇的經驗 恐怕還是和以前差不了多少吧 顯然 理論和實際還是頗有差距 因此 我想尋求主流的認同 恐怕還是必須的 就像黑人 他們若不能得到白人/主流的認同 白人不把他們當成對等的個體看待 那麼在幾乎所有的資源都是由主流操控的情況下 恐怕他們並不能真正翻身 同性戀亦是如此 若不能得到異性戀/主流的認同 我想總不可能認為只要大家住在一起 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了 因為那樣還是會痛苦 至少最起碼還是想尋求認同 尋求家人或朋友的認同 也許最好的辦法就像馬克思所說的 想要瓦解權利中心 最好最快的辦法就是先接近權利中心 例如 我對現行教育體制不滿 那就先按照規則好好地唸書考上好學校 分享某些一般人分享不到的社會資源 然後有一天 當上了教育部長或總統 就可以把這個中心給瓦解了 當然 我不是在建議你們要努力往總統之路邁進:) 很久沒有和人談談有關理論的東西了 我是看了你這篇文章 又看見你喜歡後殖民的東西 所以就大言不慚地亂說了一通 希望不介意 上次你曾經說有一百多封的mail要回 真是讓我咋舌 我想你們也快期中考了吧 如果沒時間 你可以慢慢回信 沒關係 祝 健康順心 暮塵寫信給暮塵(muchen123@ms56.url.com.tw)
暮塵的第二封信:
Dear 小熊 看完你的來信之後 我想先回信好了 今天打開自由時報副刊一看 上面有篇邱老師的文章 沒錯 我的教授就是邱貴芬 我們當初所完成的訪談作品是 <(不同)國女人聒噪> 其實我上一封的意思也正是 那些紙上談兵的理論 落實到生活裡該怎麼去運用 特別是在資本主義這隻怪獸的機制下 要怎麼做才能為自己爭取 為別人爭取 就像你說的 Do more for your life 也許也可說成 Do more for ourselves 或者是 Do more for others 我非常贊同 網路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場域 和幾年前比起來 台灣的同志論述和運動都進步了許多 也許是太心急了吧 總希望能有更多的進步 我的意思也是 能夠透過網路彼此安慰瓦解孤寂的同志 應該也是同志中較不弱勢者 (當然 一直細分下去是無意義的) 我猜應該是年紀大約在20至40歲之間 受過較高教育的人 就像你這樣 我想也有很多的同志 他們就像rudy入市裡的老許 那他們呢 相較於他們 你們握有較好的發言權 很高興聽到你說你有很多的想法 我想你應該早已考慮到許多更深遠的層面 我拭目以待哦 祝 學業順利 暮塵寫信給暮塵(muchen123@ms56.url.com.tw)
■ 孤獨感永不消失
作者:ordinaryguy
孤獨感來自於人永不滿足的欲求,
無距離感的網路只不過讓欲求和滿足的重複循環過程變得更快。
陌路到愛人之間,有的言談投機,一轉身八卦傷人,
有的肉體愛情水乳交融,瞬息惡言以對。
觀察一個社群,如果只是因為距離拉近認同增多,
因而樂觀的認定社群成員已經確立,是不是太樂觀了點?
我不是消極的擾亂份子,
只是當我在網路上經驗到許多現實生活中看不到的人性,
對這個社群的認同,有些懷疑吧?
ordinaryguy
寫信給ordinaryguy(ordinaryguy.bbs@cis.nctu.edu.tw)
回喵~~ 的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