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 - 民崗的影評
 

標題 : 在體制內的戲謔 -《鬥陣俱樂部》深度影評

作者:民崗 (beargay@ms5.url.com.tw 小熊代轉)


□ 編輯部解說:關於電影狂民崗的一些些辯解:

其實這篇影評的文章已經在小熊的信箱裡 躺了相當久的一段時間。之所以一直到現 在才播出的的原因主要來自作者民崗一直 處於對網路的不信任態度。

「網路是釋放媚俗力量的極大化工具!我害 怕」他如是說。

小熊當然知道所有在網路上發聲的文本一 旦放在消費機制以及讀者反應的架構裡面 ,那種因為讀、看以及發言的關係之下必 定會產生的媚俗氣氛,不過、這也是為什 麼一個在主流媒體會失去聲音的同志刊物 能繼續在這邊發聲的最大因素。因為讀者 反應啊!

「也許這個經驗會很重要吧!偶爾稿稿民粹 也不錯,你就姑且試試?」

小熊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把民崗用鉛筆寫的手 寫稿,一字一句的仔細辨認,並好好的排版在 這個小小的電子報上。終於在辯解之下,得見 天日。

相對於一般以「劇情」為主要解讀面向的影評 ,(就是那種你根本不用看電影,不用去知道 電影的元素就可以讀得相當好相當快樂的影評! 如某兩姊妹的團體所寫的.....那種爽透的影評) 民崗的影評呈現了另一種包含了八大藝術:燈光 、美術、導演、文本、服裝等等,多面向的思維 與解讀。

希望讀者可以多多咀嚼,也許會有新的發現! 至少我就是如此。



■ 在體制內的戲謔:《鬥陣俱樂部》深度影評(民崗)

音樂影片出身的 大衛芬奇自《火線追緝令》以降,便表現出 對道德命題的興趣,不論是《火》片中的「七大罪」及其懲 罰間一體兩面的相似性,還是《鬥陣俱樂部》中對文明 / 暴 力狀態的辨證,都隱約可見導演宏偉(但未必成熟)的企圖心。 而《鬥陣俱樂部》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視為是導演在創作野 心、導演視野和商業機制下考量下,三方面拉鋸的作品。

從電影的映像來看,《鬥》片加入了自《駭客任務》以來對 電腦動畫的依賴和馬丁史柯西斯式的快速推軌鏡頭。同時保 持了《火線追緝令》中低調的攝影和打光,但在美術上則採用 了對比並置的手法:一邊是愛德華諾頓在的科技文明世界, 光鮮、冷靜。另一邊則是布萊德比特生存的破落區,充斥著 塗鴉、髒亂和潮濕。尤其是愛德華諾頓添置家具的段落,一 鏡到底的電影特效,加上商品規格標籤、價格及藍白色系, 明確地傳達劇情中高度消費之下,人類受制於商品的情境。

而在劇本方面,本片的情節推演仍然依循著好萊塢的三幕劇 架構,從此我們可窺知商業考量的痕跡。三幕劇的架構雖使 《鬥》片變得較通俗易解,可是卻也使本片結局的力道和超 現實氛圍大幅削弱。本片之劇情發展成如卡夫卡小說指涉人 類存在的命題潛力,但卻因為必須讓結局能符合解決衝突復 歸平靜,便縮小到「愛情至上」,即便如此,本片依然有可 觀之處。可是,在此我想思考一個問題,大衛芬奇似乎尚未 有足夠能力或自覺來處理《鬥》片在結構上的後段敘事手法 ,因此三幕劇的架構反而使他避免了無法自圓其說的尷尬。

從本片的主題來看,繼承了《化身博士》以來心理驚悚劇的 傳統。以愛德華諾頓和布萊德彼特代表了善、惡或更確切地 說是超我/原我兩造的衝突。但大衛芬奇的態度卻並未如此 截然二分,大衛以極戲謔的筆調來描寫高度資本主義高度發 達之下,人類心靈的荒原狀態。

愛德華諾頓寄情於消費之中,並用物質來肯定自身的存在。 然而,此舉卻無助於其失眠,仍需藉由絕症團體的慰藉才得 以平靜。此處把高度消費的空虛和死亡作為對比,無疑自有 其見地。而布萊德彼特的原我卻亦非救贖所在,甚而變本加 厲地成為如同《巴西》片中的極權法西斯。以暴力極權之姿 來反對資本極權,此中的辯證,頗堪玩味。

  不過,如將形式考量進來,不難發現《鬥》片中導演對於上 述命題的游移狀態。一面批判拜物,另一方面卻使用電腦動 畫巨細靡遺的呈現商品的每個細節。一面反思暴動,但鏡頭 卻耽溺在一具具帶血的肉體之中。導演在此似乎更多加了一 些曖昧不明的灰色地帶。然而我所考慮的在於,這種現象代 表了導演本身對物質無可抑制的愛戀(肉體也可以是為一種證 據),抑或是源自於對賣座的考量(布萊德彼特的精壯肉體?) 還是兩者皆有?而從影片的成果來看加上前作《火線追緝令》 的考量,我較傾向第一項,並似為其中不乏痛楚的快感。

總而言之,《鬥陣俱樂部》暗示大衛芬奇的風格似乎日漸顯 露。然而其卻仍難脫好萊塢機制的制約,而其對道德虛無主義 的傾向則已告確立。有趣的是,這一視野和整個好萊塢商業 體制卻有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也許大衛芬奇並非是個革命 家,但肯定其是個善於玩弄商業元素並能從中自闢天地的 人。


期待更多的批評與討論,不過民崗不上網,倒是可以寄給 小熊,讓我轉寄你的 意見。 小熊beargay@ms5.url.com.tw
回喵~~ 的家 / 上一頁